来源:野球帝
“欧洲联赛的水平也比我们高很多,为什么咱们的球员,从来不选择去欧洲打球呢?”
昨天写了《都醒醒吧,张镇麟还打不了NBA。。。》的推文后,一位大兄弟在留言区问道。
这个问题真的很好,所以不应被笑话,反而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今儿咱来聊聊:
首先,中国球员从来不去欧洲打球,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2013年,青岛男篮内线尚平,就曾加盟希腊豪门俱乐部帕纳辛纳科斯,成为中国篮球登陆欧洲的第一人。
尚平是一位有着NCAA背景的旅美球员,曾辗转伊利诺伊州中央学院、内布拉斯加大学和恩伯利亚州立大学。
但去到欧洲之后,他并没有打明白:场均上场4.8分钟,得到0.8分和0.2助攻,一年后就返回了中国继续打CBA。
所以,我们应该讨论的是:“为什么没有知名的中国球员,把天赋带到欧洲?”
关于这一点,其实有过多次的“绯闻”,只是没有成行。
早在1999年,意大利的贝纳队就曾邀请巴特尔去试训,但当时大巴要参加亚锦赛,所以试训取消了。
2007年,王治郅也一度接近去意大利打球,当时是想带着任务去的:“收集北京奥运会的情报,考察对手”,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去成。
12年夏天,希腊豪门帕纳辛纳科斯就对郭艾伦发出邀请,但因为和CBA赛程冲突,大侄子最终也没去。
阿联离开NBA后,曾有多支欧洲球队向他抛出橄榄枝,但最终,阿联选择重返CBA帮助宏远争冠。
所以,才有了直到现在还没有顶尖的男篮球员,去欧洲打球。
至于原因,帝哥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应该是双向的。
男篮球员去欧洲打球,就像谈恋爱、结婚一样,必须得你情我愿,互相有意才行。
从欧洲俱乐部的角度来看,是否有必要签中国球员?
要有那个钱,还不如去美国找外援。说白了,中国好球员太少了,借用范志毅说的那句话:“没那个能力,你知道吗?”
像郭艾伦、易建联等球员,有这个能力,但也不一定能适应欧洲的比赛风格。
尚平曾这样表达过:“我大学打过NCAA,也回来打了几年CBA,但到了希腊才发现,自己不会打球。”
这就是技战术意识上的差异,欧洲球队讲求配合,中国球员在战术意识上,差太多了。
举个例子,要是大侄子去了,如果粘球,欧洲教练肯定不能惯着啊。。。
同时,还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文化差异。
欧洲顶级的篮球联赛,像西班牙、希腊,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中国球员在交流上,存在大问题。虽然去美国也得学英语,但总比学希腊语、西班牙语容易入门吧?
连交流都有障碍,融入就更困难了。。。
回到中国球员的出发点:“我为什么要去欧洲打球?”、“我能不能去欧洲打球?”
如果中国有能力的球员,就直接挑战NBA了,他们就没有去欧洲打球的意愿。
核心的点是什么?钱。这虽然看上去很肤浅,但最实际。
欧洲篮球联赛水平高这没错,但收入水平真比不上CBA,像希腊、塞尔维亚、立陶宛这些国家,国力有限。。。
除了工资水平之外,还有欧洲联赛在国内的影响力真的有限,很少有球迷会三更半夜爬起来看欧洲篮球比赛的吧。。。
很多时候,整体篮球并不吸粉,因为他们不像NBA有詹姆斯、库里这样的球星。有球星,才有流量保证。
受关注度低,意味着球员想拿代言合同,就很困难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选择钱多事少离家近,在CBA打球?
像郭艾伦、阿联等球员,那真是有钱、有地位,从利益的角度,为何要跑去欧洲打球。。。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国情:球员想去欧洲,但他能不能去?
在中国,绝大多数都是体制内球员,和俱乐部以及当地的体育局签订了长期合同,所以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
在这个时代,如果球员能去NBA,会畅通无阻,因为那是全世界最顶尖的篮球殿堂,不光能赚钱,还有面子。
如果球员向俱乐部或者体育局提出:“我要去希腊打球!”真的会放行么?
像阿联、大侄子等人如果真离队,俱乐部不能干啊,人家得留住头牌,在CBA争冠啊。。。
2007年大郅想去欧洲?别忘了他的身份是军人,一切都没那么简单。
另外,最鲜明的例子是,当年的姚明、王治郅,去NBA之路充满了博弈,需要协调的东西太多了。。。
在这些要素的结合下,导致了中国球员去欧洲打球变得非常困难。但好消息是,近些年来中国篮协和欧洲的联系,变得密切起来了。
姚明就曾应邀访问塞尔维亚篮协,并代表中国篮协和塞尔维亚篮协签署一份长期合作协议。内容包括青训、比赛、俱乐部之间的合作等等。
交流变多了,我相信肯定会增加中国球员赴欧打球的可能性。
最后想说的一个点是,中国男篮应该更多地学习欧洲篮球的风格。
由于身体上的差距,我们的本土球员,没有运动天赋超强、可以一个人主导比赛的“詹姆斯”。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去把篮球打得更整体、更无私、更合理。
2019年看了男篮世界杯的兄弟都会有类似的感慨:欧洲篮球,那才是真正的团队运动!
不管是基本功、团队意识,还是战术素养、比赛应变。。。我们都有很大差距。
所以,还是得虚心学习啊!
A writer is someone for whom writing is more difficult than it is for other people.
Teamwork begins by building trust. And the only way to do that is to overcome our need for invulner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