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55 loading
装货...

NBA被这样的人改变,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深度| 新浪体育 #深度NBA #人物

  2021年4月11日,被球迷戏称为篮球春晚的篮网对湖人总决赛预演里,本-麦克勒莫上场22分钟拿下17分,表现亮眼。

  湖人球迷或许对麦克勒莫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因为他只是近期在被火箭买断后,刚刚以自由身加入湖人。

  但湖人签下麦克勒莫并不算是惊动篮坛的大事,他更引人关注的身份反而是——里奇-保罗的客户。

本-麦克勒莫本-麦克勒莫 

  在麦克勒莫加盟以后,湖人现在已经拥有6名里奇-保罗旗下的球员。如果算上去年中途加盟的JR-史密斯和维特斯,那里奇-保罗可是为湖人弄来了8名自家客户。

  也就是说,里奇-保罗某种程度上算是掌管着湖人大半的客户资源了,这可是不小的“权力”。

湖人已拥有6名里奇-保罗旗下球员湖人已拥有6名里奇-保罗旗下球员  

  01 里奇-保罗是谁?

  谈到里奇-保罗,球迷总是会把他与篮球世界的“皇帝”詹姆斯联系在一起,甚至说詹姆斯是里奇-保罗在篮球世界建立商业帝国不可或缺的助力。

  2002年,当时还是高中生的詹姆斯在机场遇到里奇-保罗,后者身上穿着的NFL球星沃伦-穆恩的球衣吸引到詹姆斯的眼光,两人随即攀谈起来。

  恰好经营球衣生意的里奇-保罗给詹姆斯留了联系方式,帮助年幼的詹姆斯满足他对这些体育文化产品的消费欲望,这是两人缘分的开始。

  里奇-保罗能够成为如今NBA的一股新势力,和结识詹姆斯有极大关系。

  他和詹姆斯一起创办了开拓NBA市场的运营公司,同时里奇-保罗也跟随当时詹姆斯的经纪人莱昂-罗斯工作学习,直到他独立出来开创了自己的体育经纪公司,从球衣销售商彻底转型为NBA球员的搭线人。

  可以说,里奇-保罗和詹姆斯一同编织了新的球员网络。在NBA这个相对封闭的市场里,球员相当于珍贵的“石油”资源,而控制了资源的人显然会有可观的话语权。

  里奇-保罗势力的乱入,不仅让联盟格局开始松动,也让资源市场的运作方式出现了变化,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02 里奇-保罗之利

  从好的方面说起,背靠勒布朗的里奇-保罗为球员带来了新的选择,就像美剧《球手们》里巨石强森扮演的由退役运动员转行的经纪人,更懂球员是他们的服务优势,让球员认为得到了认同感以及更多主动权(不论事实是否这样)。

  如果说詹姆斯“以身作则”领导了球员意识的觉醒,那么里奇-保罗则是在市场上帮助他们实现觉醒的推手。

  促使戴维斯和詹姆斯联手无疑是他的杰作,尽管他否认湖人是戴维斯当时的唯一下家,正如巴克利所言,“当戴维斯选择和里奇-保罗签约那一刻,他就注定会加盟湖人联手詹姆斯”。

  湖人夺冠显然要记里奇-保罗一功,毕竟詹姆斯和戴维斯都是他的客户。

  而休赛期引进哈雷尔,续约波普,签下麦克勒莫,湖人能够以相对合算的方式进行补强,很难说这些没有里奇-保罗也能够完成。

  这种以经纪人作为桥梁,把旗下球员和球队批量链接的方式,似乎简单直接且高效。

  或许本就是经纪人出身的佩林卡懂得其中的诀窍,才能和里奇-保罗达成共识。

  而这种同属于一个经纪团队的球员本就是利益共同体(就像同属一个经纪公司的艺人一样),凑在一起也有利于球队文化的构建,而这恰恰是去年湖人能够夺冠的关键一环(也是快船崩盘的一环)。

  如果与一名经纪人联手就能获得一支冠军团队,何乐而不为呢?

  或许湖人的“抱团”成功也开拓了不少总经理的思路,看到了经纪人对于球队的影响力。今年成为东部黑马球队的尼克斯在某种程度上也采用了“里奇-保罗”建队模式。

  改变尼克斯万年烂队形象的关键人物——锡伯杜和兰德尔——都是CAA旗下的客户,而现任尼克斯篮球运营总裁的莱昂-罗斯,正是CAA公司的金牌经纪人。

尼克斯运营总裁莱昂-罗斯与主帅锡伯杜尼克斯运营总裁莱昂-罗斯与主帅锡伯杜

  03 里奇-保罗之弊

  我们都清楚,里奇-保罗在业内并非人人交口称赞的好好先生,对于他的评价两极分化。

  像詹姆斯和戴维斯这样与他交往甚密的人的确非常喜欢里奇-保罗,但那些媒体同仁以及经纪同行们,对他却是嗤之以鼻。

  针对里奇-保罗的一项批评是,“他只顾着为大牌球星谋取利益,忽视那些普通球员的诉求”。

  “有4或5名球员已经因为里奇-保罗的失误损失了几百万美元,但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因为他们需要讨好勒布朗,讨好戴维斯,想与他们联手。”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些降薪加盟湖人的球员,是不是能够在其他球队获得更好的合同?或者即使加入湖人,原本也可以拿到更优厚的待遇呢?

  马库斯-莫里斯当年拒绝了马刺和快船两支季后赛球队,转而签约了并没有为他提供更高工资和更长签约年限的尼克斯,就让人对里奇-保罗的工作产生质疑。

  坊间有一说,里奇-保罗隐瞒了快船的报价,莫里斯才签了尼克斯。另一说则是莫里斯自己决定和马刺毁约,不是里奇-保罗的问题,反而后者还规劝莫里斯不要做这种出尔反尔的事……

  不管这出罗生门的内幕究竟如何,但事情的结果是,莫里斯没能拿到一份利益最大化的合同(至少从球迷视角来看是如此)。而不久之后他就离开了里奇-保罗的团队,无疑体现了对对方的不信任。

  和莫里斯一起解雇里奇-保罗的还有诺伦斯-诺尔,原因显而易见是里奇-保罗没有为他寻得一份满意的合同(诺尔拒绝4年7000万美元的合同已成为业内笑柄)。

  “他的客户太多了,他没办法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匿名的同行说道。“很多人被他们的名气吸引,但如果你仔细调查就清楚,他们把很多事情都搞砸了。”

  但你说里奇-保罗没有为球员觅得利益吗?这句话显然也是不合实际的。他旗下的不少球员都拿到了大合同,詹姆斯、戴维斯、本-西蒙斯……

  除了这些大牌球星,角色球员们也有靠里奇-保罗争取到大合同的例子,特里斯坦-汤普森当初也与骑士签下了5年8300万的肥约,去年还和凯尔特人签了2年合约,金额是可观的2年1900万。

  还有今年合同到期的朗佐-鲍尔(也是里奇-保罗的客户),正在向鹈鹕索要顶薪。

  但这也引出另一个对里奇-保罗的批评,狮子大开口的要价和强硬的谈判方式让他变得不讨喜。里奇-保罗当年就是这样为汤普森向骑士争取到8300万续约合同的,不仅把谈判搞成拉锯战,甚至让球员在敲定合同前拒绝参加球队的训练营。

  最后一点,也是更锐利的一点,业内人士不认为半路出家的里奇-保罗能做好经纪人的工作,而且,打着勒布朗的名号拉拢球员显然是违规的(尽管里奇-保罗从来都否认这一点)。

  一名匿名同行指出:“勒布朗是好球员,他很有影响力,我很喜欢他。但他现在进入这个经纪市场,对于一名球员来说是违规的,尤其是在加利福尼亚,你需要证书才能做这些事情。”

  而里奇-保罗不具备相应的资质,NCAA出台球员经纪人需要相关资质证书和本科要求时,就引起里奇-保罗的强烈反对,毕竟这让他无法提前触碰到这盘蛋糕,在未来之星的争夺上有天然的劣势。

  虽然他可以像操作巴兹利那样,让这些新星跳过大学直接参与选秀,但这始终不是主流,盘子太小了。

  不难看出,作为圈外人的我们很难去评价里奇-保罗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他的出现对于产业的发展是利是弊。但我们还是很容易把他与著名的足坛经纪人拉伊奥拉联系在一起,而拉伊奥拉的风评人尽皆知。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里奇-保罗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球衣销售商成长为福布斯排名第9的体育经纪人,实在是一个励志故事,他已经在NBA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不过,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改变了NBA和经纪行业吗?

    04 透过现象看本质,“里奇-保罗们”为何出现?

  巴克利批评里奇-保罗操控球员“抱团”的现象,并称这种“超级球队”会毁掉NBA的平衡,摧毁那些没有吸引力的小球队。

  “这不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未来几年我们必须重写劳资协议。”巴克利说道。

  但这似乎不是里奇-保罗创造出的问题,而是经济运行规律的必然,NBA只是用相对合理的规则为此划定了边界。例如工资帽的制定、鸟权的发明、罗斯条款的推出、老将顶薪的许可……保护小球队利益不至于使得联盟格局彻底失衡。

  而随着近些年所谓的球员意识觉醒,制衡的天平逐渐倒向球员一方。

  当伦纳德、巴特勒、再到戴维斯和保罗-乔治主动提出交易并且指定下家,球队根本无法抗拒。

  球星们说一不二,而球队制裁他们违约行为的成本过高,令小球队根本不具备惩罚球星的能力,摆在他们面前只有止损这一条路。

  这是NBA的大势所趋,是劳资双方博弈天平的倾斜,里奇-保罗充其量只是把握住时代的风口,并不是制度的发明者,也算不上破坏联盟的罪人。

  这样看来,里奇-保罗似乎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在重复行业内不成文的规则,同行对他的的指控似乎站不住脚,甚至说这与其是控诉,会不会是看到这样一名原本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从自己手里抢走蛋糕,逐渐建立起商业帝国,而产生了嫉妒呢?

  总而言之,里奇-保罗的问题,不是道德败坏,而是抢占了原本属于别人的市场。如果他不这么做,总还是会有下一个里奇-保罗的。

  里奇-保罗的功过与否我们无法评价,但可以确定的是,体育经纪行业的运作模式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许多,而这个行业的本质——佣金——也必定使得经纪人成为除球员和球队之外,职业体育的第三股势力,与球员交好,或与球队交好,亦或是在其中把握平衡。

  经纪人的存在为体育产业增添了一份不确定因素,这就像经济运作模式里买者、卖者以及税收的关系。

  在这个模式下,出卖劳动力的球员是卖方,购买劳动力的球队是买方,在两者之间抽取佣金的经纪人,相当于体育世界的一种“税收”——

  因为佣金的存在,球员需要拿更多的钱才能覆盖这笔支出达到满意的收入,而这笔佣金的溢出必然会转嫁到球队身上。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买者和卖者的总收入都变少了,球员和球队的利润都打了折扣,其中只有经纪人获取了可观的利益。

  但经纪人又和政府用税收去提高福利、改善基础设施不同,经纪人有义务去反哺市场吗?显然没有。

  所以,对于体育产业而言,一个打引号的“唯利是图”的经纪人会带来帮助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但问题是,这是经纪人在行业生存的方式,也是体育产业扩大版图吸纳人才为数不多的方式,如果没有流动性,如果只有球员和球队双方能分享利润,做大体育产业这块蛋糕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难看出,做大蛋糕与平衡市场之间产生了冲突,但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球队-经纪人-球员三者之间的对立与共谋产生的必然结果。

  而作为身处其中的从业者,以及体育产业的消费者,关键不在于树立批判的对象(比如里奇-保罗),而是如何让所有参与其中的成员都意识到,保持市场平衡,才是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brad  z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