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新浪体育 #深度NBA
NBA球星教你打球是什么体验?
这或许是一个许多人都想过的问题,而美国的两个初创公司就实现了这个事情,Through The Lens和ProClass两家公司以NBA球星教学为卖点,推出了线上篮球培训课程。
Through The Lens由球星卡梅隆-安东尼与训练师亚历克斯-巴泽尔创办,老鹰后卫特雷-杨亦有参股。
在他们的网站上除了能看到安东尼和特雷-杨,还能看到家喻户晓的女子篮球运动员坎迪斯-帕克,以及WNBA球星内菲萨-科利尔,阿贾-威尔森。
而ProClass的球星教师人数要更胜一筹,在该平台你可以选择利拉德、保罗、德罗赞、福克斯、泰勒-希罗,还有WNBA球星蒂亚-库伯、安吉洛-麦格理作为你的篮球导师。
两家公司目前都对课程进行收费,ProClass采取订阅制,单月订价39.95美元,折合人民币258.4元。如果是包年的话,则是每月29.95美元,一年折合下来为2325元人民币。
Through The Lens的每套课程售价90美元,折合人民币582.1元。如果用户想要打包全部课程,那么可以花150美元解锁,折合人民币970元,但一年后过期。
目前来看,两个平台虽然都主打球星教学篮球课,但两个平台之间售卖的课程有所差异,不但是价格上的高低,还有切入点的不同。
拥有更多球星资源的ProClass推出的课程更接近于纯粹的技能教学指导,他们对于课程的分类更为详细直观,并且从网站上可以看到他们后续还准备上线高尔夫、橄榄球、棒球的一系列教程。
而Through The Lens则在教学之中插入类似纪录片风格的名人访谈,在他们的油管频道上可以看到制作的名人访谈节目,其中还请了著名篮球记者查拉尼亚来介绍自己的职业经历。
Through The Lens的联合创始人巴泽尔也谈到,他们不仅仅是篮球教学平台,“我们想要教育和启发观众,我们不止是和球员合作,还有其他专业人士、教练、球队管理人员,我们想要推出篮球内容的一站式服务”。
不过,上述两家公司并不是线上明星篮球课程的先行者,其实早在2018年,国内已经出现过类似的互联网篮球教学平台。
当时著名篮球解说员小黑联合易建联和王仕鹏创办了“壹球”,推出由张大维编写,易建联和王仕鹏亲自教学的篮球教程,还聘请了著名篮球训练师加农-贝克录制课程。
不难看出上述公司的野心,但对于这个命题,仍存在一些疑问,球星教程是噱头还是有其独特的指导意义?线上篮球教程,真的能让消费者买账吗?其中蕴含的市场潜力又是否真的那么诱人?
01 市场规模
2019年我国体育教育培训市场已经达到1524.9亿,而对于篮球这样一项注重实操积累和言传身教的体育项目,线上培训市场占多少比重?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但根据日常的观察经验,线下培训从来都是教学的根基所在。
线上篮球培训在互动反馈上存在天然的局限性,无法像线下培训那样因材施教和所见即所得的便捷性。
换句话说,即便是球星教程,在培训效果上不一定就能比某一民间教练员手把手指导得更好。
但是——线上和线下哪一个效果更好?——并不是我们讨论这个产业的关键所在,需求才是问题中心。我们讨论篮球培训行业时,线上和线下的分别只是一叶障目,需求才是问题的本质。
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系统性学习篮球技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重要,普遍来说,这不是大多数人赖以谋生的职业技能。
对于普通人而言,篮球的最大作用在于调剂生活,而不是生存的必需品。
换句话说,篮球运动的普及需要以充足的基础生活资料为前提,人们在维持基本生活且有余力的情况下,篮球才会成为选项。
也因为这一属性,高频参与篮球活动(不论是参与竞技项目还是消费相关内容)的主体是暂时没有经济压力的群体,比如青少年儿童以及在校大学生。
“男性,18-23岁,一二线城市,也喜欢游戏和二次元”,这是抖音通过大数据分析出的竞技体育用户的画像,与上述结论不谋而合。
通过这一结论不难看出,针对提升篮球技能的培训并不具有普适性,通常来说只能对青少年儿童具有吸引力和价值。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系统化地训练篮球技能是性价比较低的事情。据笔者对线下篮球培训机构的观察,针对的客群普遍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几乎没有针对成人的篮球培训项目。
请扪心自问一下,你会在上了一天班之后,晚上还找个地方费力枯燥地练球吗?更别说付钱让人盯着你练了。
虽然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篮球在众多体育项目里增长收入潜力排名第四,但这可能只是受到了NBA的光环加成。
对于更靠近普通人的民间产业而言,篮球存在应用场景缺失的天然劣势,不像健身能满足人们普遍对于形体美的狂热追求。
所以,这也是篮球培训机构只能聚焦于青少年儿童的原因,不论是线上教程还是线下授课,暂时来看还无法逃脱这一桎梏。
就像易建联和王仕鹏联合创办的“壹球”平台,起初以线上全年龄篮球课程出发,但最终看起来还是只能将重心放到青少年儿童培训上。
02 培训是条窄路,但篮球是吗?
诚然,提高篮球技能对于被工作挤占了大部分时间的成年人来说已无太强的吸引力。但这不代表篮球,或者体育对于成人而言没有魅力。
2020年10月,抖音平台公布体育兴趣用户(体育分类下粉丝最多的是跳高运动员张国伟,其次是NBA官方账号)年龄分布情况,其中31-4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这不是恰恰与上述结论相反?
实际上,这两组结论并不矛盾,甚至说存在共通的逻辑。
反而因为篮球对于青少年儿童有着绝对的吸引力,从而培养了孕育篮球内容消费的土壤,只是在大多数成年人眼里,消费篮球内容的形式从“培训”转变为更轻量化的泛娱乐型消费,例如纪录片、比赛集锦、短视频内容。
据抖音数据统计,2019-2020年期间,NBA相关话题总共上榜抖音热搜656次,登顶38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闲暇时间,人们还是乐意看篮球的。
娱乐化对篮球内容的“减负”,也恰恰消弭了其天然劣势。
腾讯体育在拿下NBA版权之后,不仅仅提供比赛直播内容,还利用版权优势策划大量体育相关的综艺性节目,消除篮球内容消费的“门槛”,让即便不懂体育的人也能找到看点,乐在其中。
去年在腾讯体育策划的“有球必应”节目走红的篮球圈大V徐静雨,就是通过独特的语言艺术而不是内容专业性达成全网传播的最佳例子。
比起健身、跑步等对人们有明确功能性的运动项目,人们并不需要对球类项目学习太多的“硬知识”,那么,另辟蹊径的娱乐化内容或许才是可行的另一条路。
据笔者观察,中文互联网近些年篮球内容的出圈大多集中于相关的综艺节目(《这就是灌篮》、《吐槽大会》)和草根篮球短视频,而不是来自竞技体育相关的NBA或者CBA赛事。
虎扑创造的“路人王”IP成为爆款,视频博主“野球帝”也通过小剧场的形式分享球场技巧成为篮球大V,如今的篮球内容大多朝着这样的方向靠拢。
03 专业化VS下沉市场
关于我国体育市场的潜力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有无数机构公布了相关的权威数据。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我国体育产业在2019年达到1.12万亿,而根据发改委数据统计,体育消费市场预计在2020年达到1.5万亿。
而普华永道的统计显示,体育产业中最受欢迎的合作模式是由投资者提供前期资金。从此不难看出,搞体育是一件烧钱且难以自给自足的事情。
NBA球队、豪门足球俱乐部都是当今世界上高价值的稀缺性资产,但大多数从业者都无法触及这一天花板。
换言之,体育产业的市场规模不仅大,而且还处于严重的两极分化状态,存在一条将职业与草根切割开来的严格分界线。而从业者如何在这两块市场中,认清需求,找准发展道路就极其重要了。
曾经标榜专业化的“壹球”已经鲜有人提;标榜“硬核“的内容制作者除了“杨毅侃球”一家独大,大多也偃旗息鼓。反而专注于下沉市场的一众草根主播成为民间篮球产业的中流砥柱。
比如能够代表草根球迷的“野球”,如今已成为一个“赚钱”的产业,CBA球员万圣伟曾经在直播节目中表示过,打野球甚至能比一些CBA球员收入更高。
“刚进CBA肯定没有打野球挣得多,选秀状元是50万一年,像我刚进CBA也就20万一年吧。如果你在野球界有点名声的话,那一年100万是好挣的。主要是现在野球的市场太好啦。”万圣伟说。
从野球产业的兴盛,以及抖音上篮球内容的成长,篮球内容搭载娱乐化的便车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具体一点说,曾经一潭死水的篮球内容搭上抖音,就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
湖南卫视近日还宣布将推出一档女星跨界篮球挑战真人秀综艺节目《穿球鞋的她们》,乍一看像是女星“蹭”篮球的热度,但内里的本质似乎更像篮球内容搭上了女明星的娱乐圈便车。
大家是想看篮球吗?不,你只是想看女明星而已。
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89.3%的受访者认为,提升数字媒体粉丝体验是体育行业最佳的增收机会。而在中文互联网的语境下,篮球内容想要扎根生存,聚焦草根的下沉市场就是必然的过程了。
但“下沉”在这一语境下并非贬义词,谁能够在接地气的同时不失专业度,就可以分到一块大蛋糕。
根据抖音的统计,虽然近些年球类项目相关的内容生产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真正具有统治力的创作者数量还远远没到天花板。
而专业运动员入驻抖音平台同比增长了46%也在说明——专业运动员完全可以通过“降维打击”的方式占领市场,这一块蛋糕还有得吃呢。
比如郭艾伦为什么总是被批“不务正业”?因为赛场之外他们确实大有可为。
04 走向何方?
尽管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并不妨碍线下篮球培训机构的火热,线上篮球短视频内容的升温。在此,笔者只能分享思考而不是给出解决方案。
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两家推出线上球星教学课程的平台,他们最终会走向何方?
国内的情况是,“草根打败了球星”,但要考虑到,我国体育消费人口规模远不及大洋彼岸的美国,短期内这是不可动摇的事实。或许,市场需求的差异将会造成两者出现不同的走向。
Through The Lens股东特雷-杨说,“希望这可以帮助年轻球员设置他们的训练计划,巩固提高他们的比赛”。
“帮年轻球员提高球技”在国内显然是个伪需求,但在美国似乎有其合理性。
不论如何,这两大平台目前在融资方面似乎都很顺利,至于这一模式能否成功,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brad zeng)
A writer is someone for whom writing is more difficult than it is for other people.
Teamwork begins by building trust. And the only way to do that is to overcome our need for invulner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