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时赛结束的哨声吹响之后,曼奇尼振臂高呼。
今天凌晨,欧洲杯1/8决赛正式打响,在和奥地利的比赛当中,意大利不仅被拖入了点球大战,而且即便在两球领先的情况下,还是被对手追回了一分。不败纪录的确还在延续,但曼奇尼的球队距离告别本届欧洲杯,也只差了一点点。
进入淘汰赛之后,曼奇尼决定“换个活法”。
小组赛第三轮才登场亮相的维拉蒂,代替了前两轮表现出色的洛卡特利,成为了左中场的首发人选。从名气角度来说,效力于巴黎圣日耳曼的维拉蒂,自然不是萨索洛球员洛卡特利所能相提并论的。
但是,足球场上不分老幼,自然也不分大牌小牌。谁能为球队带来更多的作用和效果,谁就应该出现在球场上。
这个道理,本场比赛被证明得淋漓尽致。
意大利此前表现出色,是建立在传统意大利战术——“Zona mista”的基础之上。
左边锋因西涅和左边后卫斯皮纳佐拉成为左路的进攻小组,而在右路的迪洛伦佐则没有压上助攻的战术任务,专注于保护后场。
这样一来,球场的左半扇就需要一名强力的中场球员,因为这名球员不仅需要保护进攻小组的身后空当,还要保护年迈的左中卫(今天是阿切尔比)和博努奇。
身高185cm身高、体重75Kg的洛卡特利自然合适,他还在小组赛收获进球,成为球队获胜的功臣,那么身高165cm、60Kg的维拉蒂,自然就会面对这样的状况:
通常来说,小个子球员在灵活和速度方面,都有更大的机会要强于大个子球员,然而维拉蒂的腿不够长,这就使得他的步幅很小,所以回追也不是他的强项:
防守端无法帮助球队,进攻端自然更不用指望。
面对奥地利的阵地防守,作为辅助肋部进攻的中场球员,维拉蒂需要拿出一些进攻效果,这样才能在队友吸引防守之后,在主攻方向的左路打出效果。
然而,身体对抗的短板还是让他和球队的进攻频频无功而返,甚至成为奥地利反击的源头:
当然了,能够成为球星,说明维拉蒂并非一无是处。
当对手不进行身体对抗时,他在中场位置的摆脱,以及摆脱之后的出球还是能够帮助到球队:
但就像这几次进攻所体现的这样,维拉蒂打出作用需要建立在队友为他提供接应点的基础之上,所以换句话说,他的作用,一部分也和队友的努力分不开关系。
为了适应他在后腰线上拿球的习惯,当维拉蒂来到后场时,阿切尔比就需要拉边:
然而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一旦在后场传递时出现失误,作为中卫的阿切尔比注定从边路回防不及,站在后场的维拉蒂能提供什么质量的防守呢?
而在边路防守时,既无身体、也无速度的他只能把更多的防守任务交给因西涅:
然而后者不仅同样体能是一贯问题,而且作为进攻环节的球权大户,如果因西涅无力在前场进攻,谁来代替他的作用?维拉蒂吗?
最终,这样一个极为明显的弱点在第65分钟爆发。
莱纳起脚斜传后点时,已经被折腾一个小时的维拉蒂只剩下了身前看戏的体力,这样一来,后点的迪洛伦佐只能以干拔的姿势面对阿拉巴的助跑起跳,如果不是阿瑙托维奇多迈一步,今天早上欢庆晋级的就有可能是奥地利了:
VAR拯救了意大利的前90分钟,阵容厚度则拯救了意大利的后30分钟。
进球被判定无效之后,替补登场的小基耶萨和佩西纳在加时赛相继进球,这让意大利
得以迈过了奥地利,但维拉蒂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
这样一名身体条件不出色,攻防两端无法独立打出效果的球员,需要球队为他提供资源来发挥他的能力,然而维拉蒂所在的位置是要给其他人提供资源的,这样的错位情况,自然就成为了意大利本场发挥不佳的源头。
小组赛期间的顺风顺水,未能充分体现洛卡特利的作用,第三场带着维拉蒂赢球,很有可能成为了曼奇尼本场轻敌的思想根源。从某种角度来说,今天涉险过关或许并不是坏事。
因为比利时和葡萄牙的胜者,注定不会给意大利这么长的时间纠正错误。
(牧子)
A writer is someone for whom writing is more difficult than it is for other people.
Teamwork begins by building trust. And the only way to do that is to overcome our need for invulner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