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不会输得很多,但会输得让人很绝望。
今天凌晨,2022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十二强赛第二轮继续进行,中国队0-1不敌日本队。虽然比分相差不大,但相差40%的控球率,相差15脚的射门,即便是没有收看直播的人们,都能清晰地体会到双方之间的真实差距。
而在这场比赛,日本队也终于找回了些许的自己。
实际上在第一轮结束之后,日本队主帅森保一所面临的压力一点都不比李铁要少。
比赛最后时刻被阿曼队绝杀,这让日本队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耻辱性失败,毕竟在从未晋级世界杯正赛的阿曼队队史上,这是他们击败的第一支参加过世界杯正赛的球队。
而在不远的三年前,日本队还曾以险些击败比利时而骄傲于亚洲足坛。
只不过三年之后,物是人非。面对在西亚也不算实力出众的阿曼队,日本球员失去了自己的灵性,而对阵中国队的比赛,在很多日本媒体看来,则成为了决定森保一去留的最后一考。
对阵阿曼的比赛,日本队出现了他们一贯以来的老问题。
西亚球员普遍长于身体素质,在不错的对抗能力之下,出色的柔韧性让他们能轻松做出很多超出东亚球员身体承受范围之外的动作。
所以在历史上,优秀的西亚球员通常都具备媲美于南美球员的技术能力,一些花哨的过人动作更是信手拈来。但是放眼到整个球场,整体性不足就会成为拖累他们表现和成绩的致命问题。
按照常理来说,整体性恰恰是日本队的优势,只不过2021年的这支日本队,已经在身体层面出现了很多下滑。大迫勇也失去了2018年的风范,伊东纯也则没能拿出日本媒体力捧的样子。
但在中国队身上,这两人成为了森保一所希望看到的大杀器。
在比赛当中,伊东纯也的速度优势非常明显:
而在上半场第40分钟,伊东纯也从边路用速度完成生吃,为门前的大迫勇也送上了助攻:
面对国足摆出的五后卫、三中场的铁桶阵,用边路传中、中路包抄的方式完成破门,放在日本队身上确实让人比较惊讶。
而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防守并不是靠堆积人手就能提高的,实力不足的球员打不了四后卫,他也同样无法胜任五后卫的职责。
而国足的败象,早在比赛20分钟左右就开始显现了。
进入20分钟之后,日本队围住国足,开始尝试渗透国足的五后卫阵型。
对于脚下技术精细、灵活性好的日本球员来说,肋部才是他们应该瞄准的方向,于是在20-22分钟之间,日本队从左肋和右肋各发动了一次攻势:
在这两次进攻中,大迫勇也来到肋部积极接应,为从二线插上的进攻球员制造射门空间,一系列套路显得非常娴熟,只不过最终的射门分别被中国队球员和门柱挡出。
而从防守角度来说,国足一来无法限制对手的肋部接应,二来无法限制对手的二线插上。比赛仅仅20分钟就让对手连续攻入肋部形成射门,后续随着控球率旁落,体能下滑的速度和幅度都会愈发明显,丢球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大。
这就是中国队在实力上的真实问题,高强度持续时间和输出烈度都落后于人。对阵澳大利亚,前20分钟还可以高位逼抢,20分钟后立刻崩盘;对阵日本队,前20分钟勉强维持攻守平衡,20分钟后只能缩头挨打,无力反击。
所以上半场末段丢球,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结果,唯一不合理的地方就在于,日本队18脚射门,却只换来了1粒进球,这个效率确实太低了。
首轮爆冷输给阿曼,不少日本媒体就将原因归结到了进攻威胁不足的问题上。
相较于2018年世界杯,大迫勇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当时的大迫勇也不仅可以成为进攻端的桥头堡,辅助队友打出梯次进攻,自己还可以对抗一下实力不足的欧洲后卫,打出个人层面的单兵威胁。
作为日本青训出品的难得的单中锋,大迫勇也的下滑实际上导致日本队退步到了几年之前的前场乱跑打法,只能在局部不断地通过人员换位来撕开防守,但这样一来,门前把握机会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了。
赛前,日本媒体就表示由于中国后卫反应迟缓,久保建英有望收获国家队首球,然而在大迫勇也的辅助之下,他还是差了一点点。
“对阵阿曼之后,我没有看太多的新闻,我在和熟人的交流中,能想象到有各种东西会被写出来。”
在赛后发布会上,森保一显然十分清楚不敌阿曼的结果在日本国内掀起了怎样的波澜,他也很清楚这场对阵中国队的比赛结果会预示怎样的明天,但实际上,日本队的问题和中国队一样,都不是通过换帅能够解决的。
就像柴崎岳在赛后所说的,“如果尽可能长时间保持控球,就不会被反击”,随着大迫勇也、吉田麻也等球员能力下滑,日本队在攻防两端的锐度都会受到影响,最终只能滑落到最近日本队的老样子:牢牢控制球权,却难以打出实质威胁,偶尔被反击所击溃。正因此,现在这支日本队在日本国内遭到了铺天盖地的恶评。
只不过衰落中的日本队,依然是我们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牧子)
A writer is someone for whom writing is more difficult than it is for other people.
Teamwork begins by building trust. And the only way to do that is to overcome our need for invulner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