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0-5,让曼联球迷中最为支持索尔斯克亚的一群人都足以动摇。
正如索尔斯克亚所说,虽然上赛季也遭遇了1-6的惨痛失利,“但是这场要更糟糕,更糟糕得多”。原因很简单,两场比赛的进程是完全不同的。
输给热刺的比赛,还可以将惨败的原因归结到马夏尔吃到红牌,本场比赛,早在博格巴染红之前,比分牌就已经停留在了0-5上了。

一场惨败或许无法立刻触发索尔斯克亚下课,但从9月以来的糟糕表现,的确值得整个俱乐部从上到下审视自己。
从2018年圣诞节前夕到现在,索尔斯克亚执教球队即将年满三年,所以他并不是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球队,而且在转会市场上,索尔斯克亚也持续获得了俱乐部的大力支持,这一点是前任——穆里尼奥没能得到的。
所以对于球队的现有状态,索尔斯克亚显然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围绕他身上最大的疑点,就是他是否充分了解自己手下球员的特点?

马奎尔,身高体壮速度慢转身慢,有不错的带球、传球能力。
由于身体所带来的笨重,他不能做补位型中卫,但是作为上抢型后卫,他的成功率也不高,这一点在昨晚的第四粒丢球中显露无遗,带着初速度来到菲尔米诺身后,他既没有断下巴西人的脚下球,也没能阻止其完成转身,进而引发了此后的混乱:

林德勒夫、瓦拉内,两人都拥有不错的传球能力,不过前者在压力下的处理球不够稳健,昨晚的比赛中也有所体现:

更重要的是,林德勒夫和瓦拉内的防守风格偏向保守。面对持球人,第一念头是保护身后空间,于是在比赛中经常出现一边防守一边后退的情景。
德赫亚,出色的门线型门将,从青训时期便不擅出击,喜欢用站位和反应来应对射门,在这次潜在的需要出击防守的情景中,德赫亚几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小禁区:

作为一名主教练,首先需要搭建的一定是防守架构。
克洛普接手利物浦之后,真正的建队基石毫无疑问是范戴克。荷兰人的加盟,让利物浦有了前提阵型的底气,在此基础之上,利物浦引进阿利森,寻找范戴克的搭档,才让他们在两年内连夺欧冠和联赛冠军。
图赫尔在切尔西的例子也是类似,他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战绩,从兰帕德始终坚持的四后卫体系改为目前的三中卫体系,显然是最关键的一步。
那么回到曼联,当主力中卫和主力门将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偏向于保守时,防守反击和高位逼抢,哪个更适合?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防守反击!

然而,索尔斯克亚选择反其道而行之。
不仅他们三人要在有球时照顾大空间,万-比萨卡和卢克-肖这两名优秀的二线防守球员,也要积极参与到边路进攻当中,曼联最为稳健的后腰组合——弗雷德+麦克托米奈,也要适时前插,帮助球队打出进攻。
于是在攻转守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马奎尔、林德勒夫、瓦拉内屡屡告急,万-比萨卡、卢克-肖就要内收保护,这样一来,他们的身旁就无人保护,弗雷德和麦克托米奈能成为最合适的后腰组合,原因也出自于此:
能跑。

昨晚这场比赛,其实和2019-20赛季的联赛杯半决赛非常相似。
在联赛中用防守反击战术,2-1客场击败曼城的曼联,到了一场定胜负的杯赛比赛上,突然改打高位逼抢,于是被曼城连连刺穿中场,打出15脚射门,在上半场结束时,曼联就已经落到了0-3落后的田地。
那场比赛最终没有演变成惨案,曼联在下半场扳回一球,于是比分以看起来尚可接受的1-3收场,再加上是鸡肋的联赛杯,很多人并没有关心这场其实在战术上有着转折点意义的比赛。

那是在2020年的1月,二十多天过后,比林加德、佩雷拉更好的布鲁诺加盟球队。
索尔斯克亚或许认为自己的攻击力得到了提升了,于是从那之后,高位逼抢成为曼联的终极追求,即便在那之后的一年多里,曼联最经常出现的丢球场景就是后卫疲于奔命的后撤和回追。
今年夏天,C罗加盟球队,已经不能担当单中锋的他在4231体系里苦苦维持。拉什福德伤愈回归之后,虽然在某些时段里形成了双前锋效果,但这意味他不能常态化地帮助卢克-肖防守,布鲁诺作为前腰,卡线和防守意识都有问题,更何况他还喜欢追着球跑。
然而在C罗存在的前场体系里,布鲁诺这种激进的逼抢风格,只会给曼联后场带来更为沉重的压力,这便是丢掉第一球的全过程:

评价今年上半年的切尔西时,朗尼克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认为他们都是先建立稳固的防守,然后再去想踢好比赛。这就是顺序的规则,如今我认为切尔西是最顶尖的球队之一,甚至是欧冠夺冠热门。”
之后发生的事情,被朗尼克早早言中了。然而纵观过去的三年,索尔斯克亚的曼联几乎没有建立过稳固的防守,相较于此,他更喜欢在前场尝试不同的进攻组合。
如今,留给他尝试不同的进攻组合的机会可能也不多了。
(牧子)
A writer is someone for whom writing is more difficult than it is for other people.
Teamwork begins by building trust. And the only way to do that is to overcome our need for invulner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