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联3-2击败阿森纳!C罗生涯总进球突破800,再次证明了自己无与伦比的终结能力。随着卡里克辞职离队,朗尼克正式接手球队,C罗在新曼联的位置也非常值得关注。从各路媒体和专家的观点来看,主流想法认为朗尼克的战术理念和现阶段的C罗并不适配。不过综合曼联新赛季至今的表现来看,无论是效率,数据还是影响力上,C罗都是曼联最不能动的那个人。因此,C罗在朗尼克的球队里究竟会扮演什么角色,朗尼克如何将C罗强大的终结能力融入到自己的战术体系里,非常值得期待,这也会考验朗尼克的执教能力。
11月29日,曼联官方宣布,朗尼克成为曼联的临时主帅。
由于还没有搞定工作签证的相关事宜,所以朗尼克暂时还无法坐在曼联的教练席上,但这并不影响媒体、球迷对他的战术打法的回顾。
朗尼克上一次担任俱乐部主教练,已经是18-19赛季的事情。在那一年,莱比锡红牛最终排名德甲第三,然而有趣的是,他们整个赛季只丢了29球,是德甲防守数据最为出色的球队。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恰恰源于朗尼克的战术特点:
高位逼抢。
“很不幸,一位好教练要来英格兰了,他去了曼联。”
当被媒体问道朗尼克执教曼联的看法时,克洛普如此说道。作为德国压迫式足球的代表人物,克洛普的球队在最近几年,成为了英格兰赛场上各项冠军的有力竞争者,然而他并不是德国压迫式足球的创始人。
从某种角度来说,朗尼克才是。
上世纪90年代末,朗尼克从意大利教练萨基和前苏联教练洛巴诺夫斯基身上得到灵感,开始潜心钻研区域防守和高位压迫的战术思想,这对于当时还沉迷于后场清道夫角色的德国足球来说,显然是一个极为剧烈的变革思想。
当时,德国足球人并不看好朗尼克,但他通过执教低级别球队和德甲弱旅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战术思想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他的战术思想影响了一大批德国年轻教练:克洛普、图赫尔、纳格尔斯曼。
这些教练,证明了朗尼克的战术可以触碰到足球世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而在朗尼克最近的一线队执教经历里,这样的思想也有所体现。
根据Opta的数据,2018-19赛季,他所执教的莱比锡红牛在距离对方球门40米区域内,总计夺回球权次数高达290次,这项数据仅仅次于当赛季的德甲冠军——拜仁慕尼黑。
“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夺回球权,越靠前,对手在球和球门之间的防守人自然越少,也要关注我们夺回球权时的强度和侵略性,强度越高,顺势打出反击的节奏就越高,也就是创造出得分机会的可能性越大。”
就像这张图片所显示的这样,当柏林赫塔的球员持球时,莱比锡红牛每次都有三人进行逼抢和限制,尤其是最后一个柏林赫塔球员持球时,从锋线尝试回撤逼抢的人,是前锋库尼亚。
对于拥有这样的战术特点的教练来说,C罗显然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朗尼克上任之后,国外网友分析了英超前锋在前场的逼抢次数和逼抢成功率。在这个坐标系中,位置越靠上说明逼抢次数越多,位置越靠右说明逼抢成功次数越多。换句话说,位置越趋向右上角,就可以大致认为是逼抢能力较强的前锋,比如菲尔米诺就在附近,而越趋向左下角,就可以大致认为是逼抢能力较弱的前锋,曼联前锋大多数都在附近,而离左下角越近的,恰恰就是C罗。
葡萄牙前锋已经快要37岁,体能状况自然大不如前,想要保持稳定的射门能力,自然就不能在其他环节耗费太多体能。
而正因为对逼抢的重视,朗尼克总是更倾向于使用年轻球员。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对无法合作的将帅,但如果就此认为,那就落入了数据分析的盲区之中。优秀的教练员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总能找到办法容纳一些特点鲜明的球员。
就像C罗这样。
使用高位逼抢的教练,通常都会用一个问题来说服很多球员:
冲刺5-10米逼抢对手,回撤4、50米落位防守,哪种防守方式跑得更多?
很显然,后者要跑得更多。如果全队能捏和成型,逼抢并不见得是一种更需要体力的防守方式,所以C罗在逼抢数据上的短板,很有可能会在朗尼克手下,发生巨大的改变。
而且,朗尼克也不是没有执教过进入职业生涯暮年的优秀前锋。
2011年,朗尼克执教沙尔克04时,就和34岁的劳尔有过合作。相较于C罗的身体素质,劳尔显然不在这方面见长,但朗尼克将其从前锋位置拉回到10号位,也就是将他的逼抢任务交给队友,这一位置变动,让前皇马队长在他的任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我们将视线拉开,朗尼克和C罗在足球上显然不会是同路人。
但是,现在的曼联当然需要朗尼克,也少不了C罗。这个困难重重的赛季,自然不会是朗尼克改造球队的起点,因为还不到放弃赛季的时候,球队依然需要战绩上的进步,这也就预示着朗尼克必须要找到使用C罗的方法。
精诚合作,才能让曼联走上康庄大道,也能让C罗在金球奖上追赶梅西。
(牧子)
A writer is someone for whom writing is more difficult than it is for other people.
Teamwork begins by building trust. And the only way to do that is to overcome our need for invulnerability.